瑞典政府辦公室國際環境合作高級代表馬茨·丹寧格18日在北京表示,在上世紀70年代初,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也和北京一樣,曾歷經空氣污染這一難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與發展,該城市有效地降低了空氣污染,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馬茨·丹寧格是在當日召開的“中瑞北京空氣污染治理研討會”上作出上述表態的。研討會上,來自瑞典的多位環保部門官員、研究機構專家和企業界代表會同中方專家,就政策措施、污染監測和減少排放等專題進行對話,為北京治理空氣污染、建設可持續城市建言。
瑞典曾是工業化國家中對石油的依賴性最強的國家之一,該國首都斯德哥爾摩在上世紀50年代也曾受空氣污染之困,其在制定環保法規、改善區域供暖、控制機動車增長等城市治理方面都有值得北京借鑒之處。
斯德哥爾摩環境保護和健康管理局官員克里斯蒂娜·葉娜洛特說,瑞典于1969年頒布《環境保護法》,要求對大氣、污水和土壤污染進行綜合治理。企業如果想擴大生產,需要有關的環保咨詢公司對工程實施必要的環境審核后才能開工。
為改善空氣質量,斯德哥爾摩開始實行區域供暖,現在的供暖面積已達到城市面積80%以上,并且還在擴大。與北京不同,該地供暖使用的是生物燃料垃圾焚燒和污物處理產生的熱量,因此不會再對環境造成額外壓力。
克里斯蒂娜介紹,為了減少機動車排放,斯德哥爾摩于2007年開始正式征收擁堵費,實施該政策后,城市在工作日的交通量下降了20%,污染物排放減少10%-14%。她提到,試行征收擁堵費時,遭到不少人反對,隨后政府加強與民眾溝通,這一政策也得到了理解,由市民投票通過。
除征收擁堵費外,該城市公共汽車多使用乙醇和生物燃料。政府在城區建立多個充電站,鼓勵民眾購買混合動力車。同時,政府通過征收排污費、排污權交易、押金制度等手段,引導企業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軍玲表示,為改善空氣質量,北京自3月1日起正式實施《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其中提出壓減燃煤、控車減油、工業減排、清潔降塵、與周邊城市聯防聯控等多項措施。對此,北京亟需解決多項技術,如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節能技術、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技術等。她希望能與瑞典政府和環保企業加強合作,學習改善空氣質量的最新技術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