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月首批現場拍賣的地塊掀起了北京土地市場近期的成交小高潮,但帶動這輪高潮的主力并非傳統的住宅地塊,而是位于大興區黃村的兩宗包括商業、綜合性質用途的多功能用地。對于這一現象,業內分析稱,這可能是由于這兩宗地塊相對較好的位置便于開發類居住用途的LOFT等相似產品導致,可見相比是否為住宅用途,位置優越已逐漸成為決定房企出手的更重要因素了。
昨日開拍后,最初并未引起媒體們重視的大興區黃村兩塊多功能用地卻引發了兩三家知名房企的激烈競爭。率先競拍的大興區黃村鎮0101-016a等地塊F3其他類多功能用地甚至引發了超過一個小時的競價大戰,泰禾、保利首開、華遠地產交替兩兩拉鋸,最終導致該地塊以17.1億元、158.3%的高溢價率成交,而其后競拍的大興黃村另一同類型地塊也以34.6億元、145.4%的高溢價率落槌。
據地塊出讓公告顯示,大興區黃村兩地塊內涵蓋了商業和綜合用途用地。據計算,這兩宗地塊樓面均價在2萬元/平方米左右,直逼周邊一般商品房成交價的2.5萬-2.8萬元/平方米。而北京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透露,此前今年北京已成交的商服金融類、綜合用地平均樓面價分別為8567元/平方米、9717元/平方米,溢價率也僅為71.98%和14.31%。
在業內看來,相比昨日成交的兩宗涉居住用途地塊地處六環外的區位來說,大興區黃村的兩宗地塊地處五環附近,距地鐵較近,交通相對便利,房企如此激烈競爭,很可能是想借此優勢在地塊內開發類居住用途的LOFT,即效型、高舉架的商住兩用偏居住性質產品。
而就在今年1月,北京就曾有房山區一商業金融用地因受房企熱捧引發業內猜想,當時即由分析機構人士表示,此類地塊可以用來建公寓,購買不受限制,在目前北京購房供需矛盾如此大的情況下,就算這類公寓存在水電或不走民用價格、產權僅50年等條件制約,但仍愈發受到消費者青睞,因此,房企愿意冒著打政策“擦邊球”的危險高價奪地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