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新梳理結構,使濱河地區融入城市整體格局
總結濱河地區的發展規律發現,濱河地區的復興往往對城市整體結構的重塑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促使城市結構的優化提升,成為城市整體改造變革的突破點。以上海蘇州河為例(圖1),水岸經濟的開發促進了蘇州河地區的復興,以工業廠房的功能置換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為契機,蘇州河由原來的“臭水溝”變身為一條體現倉庫文化與河岸文化相融合的現代服務產業集聚帶,同時蘇州河的復興也進一步完善了浦西的空間結構,形成延安路和蘇州河水陸并行的發展軸。因此,濱河地區的發展應在更廣闊的空間層面,以更長遠的時空視角思考其發展定位,明確其作為城市新興的服務性經濟走廊的地位,進一步通過對整體格局的梳理,構建一個能夠支撐城市空間拓展且城河共融的空間結構,實現濱河地區價值的提升。
圖1 上海“延安路”與“蘇州河”的雙軸結構
Fig. 1 Double axis structure of Yanan Road and Suzhou Creek in Shanghai
研究小清河地區的發展,首先從審視濟南城市整體格局出發,發現由于長期以來小清河地區與城市發展錯位,造成城市空間有路(經十路)無河的現狀格局問題。然而,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單純依靠經十路難以支撐大濟南的空間拓展,因此規劃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明確小清河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城市拓展的需求和空間格局的架構兩個方面,規劃提出了小清河地區的功能定位,即“打造后工業時代現代服務業和城市新生功能的集聚帶,建設具有國際水平、泉城特色的城市公共走廊”。并在此基礎上,依托小清河復興帶動城市空間的重構,構建了經十路與小清河并駕齊驅的水陸雙軸結構(圖2),而這種以經十路為主軸的沿路發展模式和以小清河為主脈的沿河發展模式的有機結合將更加有利于城市格局的創新。同時從河路互動的角度出發,抓住濟南城市格局中呈現出的縱向發展脈絡的跡象,完善以大明湖-北湖的泉城特色風貌軸為代表的多條縱向軸線,作為雙軸之間的支撐和聯動的紐帶,促使城市空間趨向更加均衡、完整、融合的發展框架,以支撐濟南城市轉型和空間拓展的要求(圖3)。
圖2 濟南“經十路”與“小清河”的雙軸結構
Fig. 2 Double axis structure of Jingshi Road and Xiaoqing River in Jinan
圖3 小清河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圖
Fig. .3 Land use plan of Xiaoqing River area
2 立足自身特點,引導現有功能的轉型提升
濱河地區產業能級低、服務設施匱乏等現實問題嚴重制約了濱河地區的發展,也與其在城市未來發展中的功能定位不符,因此需要在立足自身的發展特點的前提下,提出功能提升和設施完善的措施。
一方面,濱河地區作為城市未來的重點發展地區,是城市現代服務業的經濟走廊,其土地價值高,現有的傳統產業已經不能滿足土地經濟性和集約化發展的要求,同時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適應轉型發展的思路,需要對濱河地區的產業發展進行轉型升級的引導。基于“低端淘汰、中端提升、高端嵌入”的發展思路,引導產業向高端化、專業化、集聚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優勢產業的影響力是產業功能提升的實施路徑。對于小清河地區,針對其現狀企業生產條件較差、發展狀況不好、污染嚴重等問題,提出具體的控制措施,限制不符合發展要求的夕陽產業的發展,如建材、化工、機械加工等企業,逐步實現企業的搬遷與淘汰。而對于已經具有一定區域知名度的產業,如商貿物流業,需要進一步強化優勢,通過設置企業準入門檻和環境標準等,引導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形成商貿集聚區,提升其在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另一方面,濱河地區作為城市未來建設的綜合新區,公共設施缺乏,等級體系不健全的現狀問題不能滿足這一地區的服務需求。因此,需要構建以河道為主脈的完整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服務配套,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供給水平,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基本的服務支撐。在小清河地區,規劃明確了依托小清河形成公共服務走廊,集聚大型的城市服務功能,同時延續城市傳統脈絡,構建了若干條由城市現有服務核心向北延伸的服務軸,在強化泉城特色的同時,尋求提升濱河地區以及整個城市的公共服務層級的路徑。
3 契合發展需求,注入活力、提升品質
濱河地區是城市由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重要承載區,因此提升服務功能是濱河地區復興的關鍵與動力。總結國內外濱河地區復興的趨勢,消費經濟的興起,為城市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品質。同時,相應的空間也開始轉型,成為城市參與區域競爭的核心所在。通過多樣的經濟活動的交錯互動,實現濱河地區的現代服務功能提升。
(1)注入高端服務,打造城市新中心
濱河地區復興中,中心區往往集聚公共服務、商業金融、商務辦公、文化娛樂等現代服務功能,通過高端服務的注入和旗艦項目的支撐,作為濱河地區復興和品質提升的激活點,帶動整個區域的更新,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在遵循城市整體格局的前提下,新中心的建設有兩類形式。一類是依托人工湖等景觀要素進行整體開發,打造一個全新的社會和經濟的引力核心。如小清河地區的北湖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圖4),依托北湖的環境資源優勢塑造高品質的中心區環境,環湖植入商務、商業金融、文化傳媒等多元服務功能,借助行政中心,以及與大明湖的縱向的水陸互動,打造服務濟南北部都市活力中心,成為城市的新地標和最具活力的區域。另一類是利用現有的基礎,通過舊城環境整治進行織補型的更新。如小清河地區的濼口商貿中心(圖5),借助現狀已有的商貿市場的基礎,進行功能的填補和空間的縫合,植入品牌專賣、品牌旗艦店等高端商貿商業功能,增加餐飲、娛樂等綜合服務配套功能,同時通過生態修復和開放空間組織,縫合現有商貿空間網絡,進而達到提升商貿中心功能和形象品質的目的,打造現代的綜合商貿中心。
圖4 濟南小清河地區的北湖城市副中心
Fig. 4 City sub-center of the north lake in Xiaoqing River Area
圖5 濟南小清河地區的濼口商貿中心
Fig. 5 Trade center of Luokou in Xiaoqing River Area
(2)拓展旅游休閑,塑造城市新品牌
近年來,休閑產業已成為新的城市經濟增長點。立足區域和城市的旅游發展,依托濱河地區的資源稟賦,打造休閑旅游品牌,成為濱河地區復興的重要抓手。
總結旅游休閑項目開發大致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主題性打造,即生態環境為依托的主題娛樂游。以優美的生態景觀為優勢,引入CRP概念(Centre Recreation Park)建立若干旗艦項目,如休閑農莊、購物公園、主題樂園、體育公園、商務會所等等,帶動整個區域的開發。如迪斯尼樂園、常州恐龍園、奧特萊斯等等,這些各具特色的主題公園不僅以其特色的文化內涵吸引大量的游客,還往往與交通、餐飲、購物、休閑、居住等功能相結合,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增長;另一類是特色化打造,即以歷史資源為特色的文化休閑游。利用沿河兩岸承載的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包括河流、歷史遺跡、歷史建筑群、人文資源等,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質。其一是保護并利用歷史遺存,作為營銷重點,通過特色游線的串接,特別是水上游覽,打造旅游特色。如在小清河復興中,依托泉城歷史文化特色,打造了大明湖—北湖—華山的水上體驗游,將最具代表的歷史資源整合起來整體打造,成為城市新的旅游品牌,同時帶動周邊會展、商務、酒店等服務功能的綜合發展。其二是歷史街區的時尚化復興,濱河地區作為城市發源地往往留下了大量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群,通過挖掘文化內涵,注入以旅游休閑為主體的新業態,賦予歷史建筑新的活力,從而成為引領時尚潮流的文化休閑區。如黃浦江畔的十六鋪老碼頭、上海的田子坊等,通過延續歷史肌理和恢復傳統風貌,融入現代與海派元素,引入高品質的休閑功能,包括高級餐廳、特色酒吧、個性服飾以及畫廊文化等,成為了城市時尚文化的新地標,也是市民和游客游覽、休閑的主要目的地。
(3)培育文化創意,推動空間更新再造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提升地區品牌和形象的主要途徑之一。濱河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功能置換留下的大量工業歷史遺產恰恰為文化產業的培育創造了條件。這些大規模的舊廠房、倉庫等傳統產業建筑能夠提供展示創意、藝術交流的空間,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氣質是激發創意靈感的源泉,加之其相對低廉的房租價格,吸引了創意階層和創意企業的集聚,成為濱河地區涌現出來的新型的文化空間。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動濱河地區廢棄的產業空間的更新改造成為了濱河復興的重要手段。如蘇州河畔的創意園,在保留并完善現狀空間肌理的基礎上,挖掘建筑的文化價值,引入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等新功能,實現建筑群體空間的有機再生。此外,在功能激活的基礎之上,依托大型建筑,舉辦各種鑒賞、展銷、拍賣、文化沙龍酒會、時尚多功能秀場、時尚品牌發布會等大型文化活動,集聚高端人氣、展現高端品位,對濱河地區的整體價值的提升也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