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后工業化時代,濱河地區的市場價值、獨特性和延展性在當代新的發展趨勢下逐漸顯現。隨著城市的轉型發展,水岸經濟迅速興起,濱河地區為城市提供了多元的品質服務,不僅僅創造出特色化、多樣性的環境,而且還結合自身的資源創造出新的消費理念,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新興地區。如倫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納河、上海蘇州河等,逐步發展成集、商業零售、文化休閑于一體的新經濟走廊。濱河地區在由產業空間向消費空間的轉變的過程中,呈現出以下新的發展趨勢。
1 休閑消費成為經濟主流
后工業時代,人們的閑暇時間大大增加,休閑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新時代的休閑經濟不同于傳統的旅游業和娛樂業經濟,也不是某幾個產業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旅游、度假、娛樂、健身、購物等休閑產業基礎上形成并衍生出來的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新的經濟形態,而為休閑而進行的各類生產活動和服務活動已日益成為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郭旭,郭恩章,陳旸,2008)。休閑消費經濟的興起,推動了城市休閑空間的發展,許多以休閑為主題的新型城市空間,對城市空間的合理配置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如巴爾的摩內港區更新提出“以商業和旅游業為磁心”的開發策略,通過建設大型購物中心、海洋館、戰艦展覽、游艇中心、音樂廳等旅游設施和營造高品質的濱水環境,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項目,成為美國東海岸游客參觀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劉雪梅,保繼剛,2005)。再如,萊茵河沿線城市把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作為萊茵河流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利用湖泊、山水等自然資源和古堡、古鎮等歷史文化發展特色旅游休閑產業。特別是德國,旅游業在德國萊茵河流域經濟中成為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產業。由此可見,城市休閑空間在為人們休閑活動的實現創造條件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 文化創意成為新興動力
1990年代以后,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大城市商務成本提高、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導致一些傳統工業的衰退和外移。城市需要選擇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由此無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備獲青睞,成為了城市轉型的驅動力。特別是在濱河地區,依托廢棄廠房的功能置換新興了以文化創意為主導的特色空間,成為了城市的新亮點。杜伊斯堡內港復興就提出了“所有原來用作倉庫的特征鮮明的建筑都保留,并通過賦予新用途和添加建筑單元來加以保護”的原則(Theo Koetter,2008),如改建成“城市文化和歷史博物館”等等,保留了城市的歷史記憶。英國泰晤士河南岸、日本北海道小樽運河、上海蘇州河沿線等創意企業密集的區域,也都是廠房、倉庫改造而成,成為濱河地區的特殊符號,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3 品質提升成為生活訴求
隨著休閑經濟的興起,“人與自然的協調”、“回歸人文關懷”、“幸福感”等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訴求越來越受關注,因此城市生活型空間的功能和形態更加趨于多樣化和人性化,更多面向市民的休閑、娛樂、精神文化的需求。濱河地區因其具有獨特的物質特性、形態特性和功能特性,成為環境品質提升的重要載體,迎合人們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需求,創造出具有綜合性、健康性、文化性和體驗性等特質的濱水空間,如濱河風光帶、漁人碼頭等公共空間,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的人居環境。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