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我國的大省,具有資源富集,地位突出等區位優勢。上個世紀90年代,實施“海上山東”戰略以來,山東的海洋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一直走在全國的前面。2009年4月,胡錦濤視察山東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同年8月國家海洋局與山東省政府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0年4月國務院批準山東成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之一,2011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逐漸成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海洋發展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山東省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兩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km2,陸域面積6.4萬km2。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是我國大陸地區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地區,其對于我國參與東北亞的政治、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山東省潛力最大、發展水平最高、活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以不到全省37%的人口創造了全省近半的經濟財富。伴隨著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將為整個經濟區甚至全省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而隨著發展和改革的深入,面臨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
1.確立青島戰略核心地位,強化其輻射效應
青島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都高于其他各市,而其經濟集聚仍高于其人口的集聚程度,因此青島因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引進人才,在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發揮核心主導作用。青島是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濱海旅游勝地[22],而周邊城市濰坊、日照的人均GDP都處于經濟區的平均水平之下,因此,提高青島市輻射帶動能力對于整個經濟區的發展,重要而緊迫。
2.提高區域合作水平,優勢互補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一核、兩極、三帶、三組團”的空間布局。一方面強調各地市發展定位;另一方面,注重區域合作。七個沿海地市應該堅持互利共贏原則,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區域合作。可將經濟區進一步分為青島—濰坊—日照、煙臺—威海和東營—濱州三大子區域。利用濰坊、日照的人口集聚高的優勢,承接青島的產業轉移。進一步提升煙臺、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強城市綜合服務能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經濟區的整體發展及一體化進程提供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東營市和濱州市應把握自身資源優勢,合理擴大城市規模,著力建設特色海洋產業聚集區,打造環渤海地區新的增長區域和生態宜居城市群。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經濟區一體化進程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經濟發展空間布局表現出較穩定的發展態勢,但也有兩極分化的可能。政府應加大對弱勢區域的扶持力度,使其縮小與較發達區域的差距;加大對有關方面的指導、監督和管制,搞好區域發展規劃。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們有必要建立強有力的協調機構,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內部各行政區域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協調各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區的整體競爭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