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藍色經濟區內的海水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海洋產業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將帶動全省海洋經濟跨越發展。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內的高效生態農業、石油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輕工紡織、現代物流及旅游等5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均超過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30%,積聚、集約發展效應非常明顯。
藍黃兩大戰略推進實施至今,已進入突破發展的關鍵時期。代表、委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突出‘藍黃’兩區主體戰略地位”就是要進一步優化、配置發展要素,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園區集聚,探索高效生態經濟和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新途徑,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引領山東省區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發展。
談起藍色經濟區建設,日照市委書記楊軍代表津津樂道:按照藍色經濟區規劃實施進程,日照市“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五個千億產業集群,將明顯提升日照市的產業層次和競爭力。隨著現代派沃泰變速箱二工廠開工,日照市以威亞汽車發動機、派沃泰自動變速箱、岱摩斯汽車傳動系統等骨干企業為龍頭的千億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已然成形。此外,鋼鐵、石化、資源加工和戰略新興產業等千億產業集群目標同樣前景可期。
“姜大明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要強力推進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全面啟動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和青鋼改造搬遷,鋼鐵產業集群又給日照市增添了新動力。”楊軍信心滿懷地說。
“發展要素科學配置與積聚,引導產業向集群化發展,是‘兩區’建設的抓手之一。”省發改委副主任、“兩區”辦常務副主任宋軍繼介紹,通過重點推進海洋生物、海洋裝備制造、現代海洋化工、現代海洋漁業及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運輸物流及文化旅游和高效生態農業、石油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輕工紡織、現代物流及旅游10大產業發展,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兩區”迅速形成了發展的新亮點。
記者獲悉,目前藍色經濟區內的海水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海洋產業規模位居全國首位,將帶動全省海洋經濟跨越發展。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內的高效生態農業、石油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輕工紡織、現代物流及旅游等5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均超過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30%,積聚、集約發展效應非常明顯。
赴濟南開會前,壽光市長朱蘭璽代表與荷蘭客戶通話,進一步對接中荷農業合作示范園項目。“壽光是蔬菜大市,這個技術項目對改變壽光乃至中國的蔬菜技術意義深遠。”朱蘭璽告訴記者,荷蘭農業部門與壽光市聯手打造中荷蔬菜示范園區,加強雙方在蔬菜產業及技術領域的優勢集成,推動蔬菜產業技術及產業鏈轉型升級。目前,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已控股荷蘭一間種子研發機構,收購一家農場,雙方深度合作已有平臺。在此基礎上,中荷蔬菜示范園區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在園區示范、推廣,成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型孵化器和聚集區。
“企業集群化發展,產業園區化布局,在威海也走出了成功經驗。”威海市長張惠代表說,當地十大高端產業聚集園區、20個現代漁業特色園區,既是威海科學發展的高地,又是要素積聚的增長極。
近幾年來,山東3000多公里海岸線上,園區產業集聚和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去年,東營、濱州、濰坊、萊州四大臨港產業區新增入駐企業400家,企業總數達到1300家,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新年伊始,省“兩區”辦又從產業規模、產業集聚度、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進一步加快特色產業園培育目標,建設好20個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和高效生態產業園,推動現代海洋優勢產業和高效生態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是爆發性的,增長是幾何級的。按照可持續發展理念,兩區著力培育創新型企業發展,未來極具增長潛力。”東營市長申長友代表認為,黃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牽頭成立“可持續發展創新聯盟”,設立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和農業環境野外實驗基地,組織實施“濕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為黃三角地區、東營市發展儲備了巨大的正能量。
統計顯示,“兩區”科技創新平臺已達1202個,其中國家級178個、省級1024個。在這1202個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里,依托企業建設的有935個,以企業為主聯合設立的20個,占兩區所有科技創新平臺的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