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力爭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針對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難題,青島市2011年提出打造“藍色硅谷”,目前項目已納入國家“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時下,世界海洋國家紛紛將發展重點轉向海洋經濟。不久前,日本剛剛通過了聚焦未來五年發展的新《海洋基本計劃》,明確將振興海洋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正處在“爬坡過坎”關鍵階段的中國經濟而言,尋找發展的藍色新動力,海洋經濟將如何發揮引擎作用?走出粗放式發展怪圈,中國該如何打造升級版海洋經濟?8日舉行的青島藍色經濟率先突破座談會上,記者采訪了多位權威人士與海洋專家。
發展藍色經濟 應走出傳統海洋經濟誤區
放眼世界,近年來歐、美、日、韓、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海洋戰略紛紛升級,我國也將發展海洋經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新華(青島)國際海洋資訊中心發布的《青島藍色經濟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世界海洋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增長,預計2020年將達到3萬億美元。
2011年初,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由此拉開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布局的大幕。此后,浙江、廣東、天津、福建等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市相繼獲批。
根據國務院今年初印發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015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
不過,面對如火如荼的地方海洋經濟,與會不少海洋專家卻指出,中國發展藍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傳統海洋經濟粗放式發展的誤區,用科技創新打造升級版的海洋經濟,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藍色經濟應該是一種高質量的經濟,與傳統海洋經濟的最大區別就是重視創新驅動,重視可持續發展和發展的質量效益。”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說。
他指出,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海洋經濟規劃均提出發展臨港工業,但產業大多以石化、鋼鐵、修造船等傳統產業為重點,新興產業少,產業出現同質化,一些工業園區甚至盲目圈地存在房地產化傾向,這些都是亟待走出的傳統海洋經濟發展誤區。
尋找藍色原動力 亟須海洋科技引領
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我國沿海省市發展海洋經濟面臨的一大挑戰。
出席座談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管華詩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為25%,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即便在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青島市,科技成果轉化率也不是太高。
他指出,海洋科技成果之所以轉化率低,一方面與海洋產業是各領域最新技術的集成體現,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另一方面,也與當前科研成果孵化不足有關。
《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力爭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針對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難題,青島市2011年提出打造“藍色硅谷”,目前項目已納入國家“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管委會主任韓守信說,“藍色硅谷”是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搭建的平臺,包括研發、孵化和產業三大板塊,吸引國內外頂尖海洋科研機構和涉海企業扎堆,形成海洋科技研發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興產業培育中心。
打造藍色持久動力 新興產業引領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沿海海洋經濟發展存在“三重三輕”現象,即重近岸開發輕深遠海域利用,重海洋空間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
劉曙光指出,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無序開發和局部過度利用,也出現了嚴重的海洋環境問題,應警惕海洋經濟由“藍色”變“黑色”。
在全球爭相發展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各國海洋開發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一味向大海索取轉變為尋求可持續發展。如美國制定了基于生態系統來審視在海洋事務中的利益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政策;澳大利亞提出堅持走海洋可持續發展道路;日本則制定完備法律確保海洋保護優于開發利用。
“青島發展藍色經濟,必須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青島市市委書記李群說。
根據規劃,我國力爭“十二五”期間進一步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加快海洋傳統產業升級,并推動海洋新興產業實現突破性進展。
“打造升級版的藍色經濟,我國未來應加快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高端傾向,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研究員說。他強調,圓“藍色強國夢”,我國還應加強海洋人才培育,搶占人才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