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與周邊地市產業同構現象嚴重。由于在發展環境、資源、發展條件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菏澤市與周邊地區產業同構現象還比較嚴重。如發展煤電化工產業的地市就有商丘市、亳州市和宿州市等;發展紡織產業的就有宿州市、新鄉市和開封市等;發展食品產業的就有漯河市、徐州市、開封市和濮陽市等。
1、優勢分析
一是資源優勢。菏澤市是魯蘇豫皖交界地區的資源大市,已探明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位居周邊市前列,其中煤炭蘊藏面積3 900平方公里,預測地質儲量達281.4億噸,石油地質儲量5 625萬噸,天然氣地質儲量273.47億立方米;糧食總產居第二位,棉花產量居第一位;這些資源條件為菏澤將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變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二是區位優勢突出。菏澤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區域,是山東省承東啟西、引南聯北的接力站和橋頭堡;菏澤市交通發達,被定位為中國公路主樞紐城市,2010年萬人擁有公路里程為24.18公里,基本形成了“米”型的高速公路網,口岸與青島港直通。三是文化底蘊深厚。菏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曾是堯舜禹三位先賢的主要活動地區,伊尹、范蠡、吳起、孫臏、莊周等一大批圣賢均出生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數千年文明發展過程中孕育出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遠古文化、土固堆文化、黃河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體系之龐大、文化類型之多樣、文化內涵之豐富在周邊8市中名列前茅。
2、劣勢分析
一是經濟基礎比較薄弱。2010年菏澤市二、三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80.9%,在9市中排名第五,說明菏澤經濟發展起步較晚,農業產值占有較大比重。2010年菏澤的GDP為1151.68元,財政收入84.69億,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分別占到9市的第六位和第三位,表明菏澤市目前的經濟規模偏小。二是城鎮化率過低。菏澤市在城市化進程緩慢,2010年城鎮化率為35%排在第五位;中心城市規模較小,城鎮對經濟的承載能力較弱,以城帶鄉的格局難以形成。三是菏澤市與周邊地市產業同構現象嚴重。由于在發展環境、資源、發展條件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菏澤市與周邊地區產業同構現象還比較嚴重。如發展煤電化工產業的地市就有商丘市、亳州市和宿州市等;發展紡織產業的就有宿州市、新鄉市和開封市等;發展食品產業的就有漯河市、徐州市、開封市和濮陽市等。
3.機遇分析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山東省委、省政府2012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菏澤加快科學發展的意見》,提出六個方面20條政策和措施,支持菏澤打造“魯蘇豫皖交界地區科學發展高地”;山東省發展改革委批復菏澤市開發區精細化工和東明海洋石化深加工基地建設方案,標志著這兩個基地納入山東省藍色經濟區建設范圍,享受山東省藍色經濟區相關政策;菏澤市被納入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將可以享受到國家給予中原經濟區的支持政策。菏澤市目前處于最好的政策機遇期。二是中國能源重化工產品存在巨大需求。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國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必將加大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作為華東地區的重要能源基地,這給菏澤市能源、化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三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增大。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菏澤自身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可以在承接產業轉移占得先機,快速實現自己的優勢產業布局。
4.挑戰分析
一是環境保護面臨更大的壓力。菏澤市作為全國著名的平原森林城市,生態環境基礎不錯,2010年林木覆蓋率達到了33.6%,位居9市之首。菏澤市目前處于快速工業化發展階段,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等化工行業占主導,環境治理的壓力非常大。2010年菏澤市全年空氣良好天數僅為163天,良好率為44.66%,在9市中排名倒數第一,與其他市的差距非常大。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開通,菏澤面臨著更大的環保壓力。二是區域競爭日益激烈。近幾年來,江蘇、河南和安徽都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該地區地市發展。河南借助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機遇,加緊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江蘇重視支持蘇北的發展,蘇北地區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安徽出臺了皖北經濟振興計劃,亳州市和宿州市被納入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必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三是項目落地的難度加大。菏澤市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在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的限制下,項目落地的土地需求遇到很大瓶頸。在保持耕地面積不能減少的前提下,統籌城鄉土地使用指標,是菏澤市加快城鎮化進程和發展經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