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若干年內,航運人才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穩步實現人才集聚目標,必須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通過不同有效途徑,形成對航運人才的吸引與凝聚。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運行,以及世界各國間貿易的日益頻繁,中國航運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然而在航運業隨著中國經濟地位提升而蓬勃發展的同時,航運人才的缺口卻日益加大。航運人才,特別是高級航運人才的嚴重缺乏,已成為制約航運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在中國航運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進入關鍵階段,航運人才對航運中心的建設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未來若干年內,航運人才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穩步實現人才集聚目標,必須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通過不同有效途徑,形成對航運人才的吸引與凝聚。
(一)航運人才與人才集聚的概念界定
根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2007年上海人才資源狀況報告》以及《上海市“十一五”人才規劃發展綱要》中對人才的界定,航運人才指航運產業的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1]。
航運產業中的核心產業包括以船舶所有人集聚為核心的船舶運輸業,具有現代服務業特征的航運衍生服務業,以及具有強專業技術特征的服務業。因此具體的航運關鍵人才分為十二類,包括:高級航海技術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船舶管理專業人才,高級船舶修造、港口機械制造專業人才,國際化海事教育與培訓人才、船舶檢驗、驗船師,海事安全與海事技術服務人才,國際航運經紀人才,國際航運金融人才,國際海事法律和仲裁人才,國際航運保險人才和航運咨詢與研究人才。
所謂人才集聚現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隨著人才的流動,大量同類型或相關人才按照一定的聯系,在某一地區(物理空間)或某一行業(虛擬空間)所形成的聚類現象[2],具有空間性、聚類性以及規模性的特征。人才集聚規模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動態累積的過程。人才集聚一方面可以幫助人才實現自身價值,更重要的是人才集聚會產生正向集聚效應,實現知識共享,降低交易成本,使集聚地獲得先行發展的優勢,促進地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而加速當地人才集聚,形成良性循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處在關鍵階段,航運人才集聚不僅使航運人才自身能力得以發揮,更是對于上海航運事業、經濟發展乃至中國航運事業、經濟繁榮都具有重要作用及意義。
(二)人才競爭力評價研究綜述
航運人才集聚競爭力的評價需借鑒以往學者對人才競爭力評價的研究,而確定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是中外學者對人才競爭力評價研究的核心環節。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開發編寫的《世界競爭力報告(1999-2000)》中,采用生活質量、大學教育、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以及人文發展指數等指標來衡量評價國家、地區競爭力。國內學者關于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的研究分別從企業、產業、區域三個層次上展開。從企業層面來看,人才競爭力指標中包含市場業績指標和能力指標,分別為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獲利能力、市場份額、研究與開發投入、研發人員比重等[3]。王養成則以企業實力、特征、人員管理、聲譽和文化為指標對企業人才吸引力進行了定量研究[4]。從產業層面來看,產業集群環境人才吸引力受市政建設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環境、生活環境、法律環境、人文環境等五個方面的影響[5]。關于區域層面的研究,倪鵬飛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4)》中將人力資源數量指數、質量指數、需求指數、配置指數和教育指數等指標作為區域人才競爭力的評價指標[6]。陸曉芳、王川、趙樹寬則采用宏觀和微觀環境因素指標評價區域人才競爭力,宏觀環境因素指標包括經濟實力、人口素質、城市化水平等,微觀環境因素指標包括保健及激勵因素指標[7]。另外還有學者以經濟實力、城市平均工資水平、醫療服務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質等9個指標[8],或人才總量指標、人才結構指標、人才比例指標、人才動態變化指標和人才環境指標等作為人才要素區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9]。航運人才集聚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確定,需在借鑒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針對航運行業做靈活的變化,以求精準有效地對航運人才集聚競爭力水平做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