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重大項目的空間變化特征主導了浦東建設用地增長的方向:從北向南,由內向外。這一點與浦西按照市場經濟循序漸進的空間拓展模式有顯著不同。
從浦東新區的發展歷程(見圖1)可以看出,雖然各階段經歷了不同的政策環境、主導產業、建設重點等,但是浦東新區已經形成一以貫之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其核心特征就是投資與大項目推動的空間擴張方式。
首先是投資驅動,離散擴張。從1990年開發開放以來,浦東進入了投資驅動主導的空間擴張時期。依托四大國家級開發區,浦東采取據點式開發模式拓展產業和城市功能。隨后各個開發區先后遇到了空間資源瓶頸,為此浦東新區針對性地提出6大功能區域,4個國家級開發區分別對應一個功能區,開發區在功能區域范圍內尋求擴張空間。2005年以后,建設用地開始顯著蔓延,沿路和沿開發區邊緣建設趨勢明顯。如張江在開發區東側利用兩塊飛地建設了銀行卡產業園、醫療器械園等園區。金橋開發區則將產業用地拓展至合慶、曹路等地區。南匯的工業園更是遍地開發,在空港周圍建設了四個市級工業園。這些工業園的建設進一步加劇了浦東建設用地的離散化和蔓延趨勢。
其次是大項目推動,跳躍增長。浦東從成立開始,重大項目從未間斷。從1990年代初期的4大國家級開發區到浦東機場的建設,再到新世紀世博會的承辦、洋山港和臨港新城的開發,以及迪斯尼項目,浦東走的是依托大項目的投資帶動空間跳躍式增長的路徑。這些重大項目的空間變化特征主導了浦東建設用地增長的方向:從北向南,由內向外。這一點與浦西按照市場經濟循序漸進的空間拓展模式有顯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