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未來發展的格局來看,由浦東機場到虹橋樞紐的東西發展軸是上海面向國際和區域服務的主軸,也是上海建構中央活動區的主要功能區。
浦東新區這種發展模式,可以總結為3個特點:首先是以空間資源充分供給為基礎,第二是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第三是以產業開發為主體。這種模式在浦東新區成立早期和擴張期,能適應新區快速擴張的需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建設成就。然而,在空間資源日趨緊張、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創新轉型要求迫切的新形勢下,原有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日益凸現,需要進行深入反思。
首先是空間資源制約趨緊,增量擴張難以為繼。2008年浦東新區現狀建設用地占新區總面積的比重超過75%,其中浦東外環內建設用地超過外環內總面積的91%。兩區合并以后浦東新區的現狀工業用地已超過110km2,其中張江、金橋、外高橋等3大國家級開發區的用地已基本用完。按照上海市總體部署,全市工業用地必須嚴格控制在104個規劃工業區塊、約790km2的范圍內,其中浦東新區的工業區塊面積共約130km2,未來增量土地非常有限。
第二是開發區主導下的有區無城,綜合服務功能欠缺。以開發區為導向的功能區域建設,導致了浦東分散、單一、滯后的服務配套。高層次服務設施集中在陸家嘴,而一般性的消費型服務設施嚴重缺乏。住宅開發的品質分異顯著。陸家嘴、碧云、聯洋社區的少數高檔社區,與大量職工新村、拆遷安置區、鄉鎮住區并存。浦東新區劃分的六大功能區域,在特定階段解決了開發區土地瓶頸、擴大了政策平臺效應,但助長了開發區導向、劃區而治的開發方式,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開發區主導、服務功能滯后的問題。這對于培育新興功能的制約越來越顯著。
第三是東西向城市軸線未能形成,城市功能無法延伸。從上海未來發展的格局來看,由浦東機場到虹橋樞紐的東西發展軸是上海面向國際和區域服務的主軸,也是上海建構中央活動區的主要功能區。目前,浦東段軸線沿世紀大道延伸至世紀公園,沿線串接陸家嘴金融中心、張楊路商業中心、花木行政文化中心,成為浦西城市服務功能在浦東延續的載體。但是從世紀公園至浦東機場,雖然沿線分布新國際博覽中心、張江高科技園區、唐鎮新市鎮、川沙新市鎮等功能區,但是軸線缺乏實體道路支撐和服務功能聯系,城市服務功能無法沿軸帶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