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創新型經濟,其基本特征是經濟增長由主要靠物質投入(資本、勞動、土地)推動轉向創新(知識、技術、制度)驅動(洪銀興,2009),因而其關鍵在于創新人才、機制及環境。
為了實現國家的戰略使命,浦東新區不僅要在產業經濟總量上形成突破,更重要的是通過發展高端、戰略性功能,來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創新、示范,來發揮區域引領作用。尤其在國家調整結構、轉型發展的時期,浦東新區的職能帶動和創新服務能力就顯得更為關鍵。
基于此,后金融危機的浦東新區,不僅要承擔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職能,而且要引領上海轉型發展的模式創新。
首先,以國際金融中心為長遠目標,培育國際服務職能。按照國際金融中心的分層次布局經驗,上海金融中心的前臺核心功能結合CBD布局,以陸家嘴、外灘-人民廣場為核心,集聚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機構總部。后臺與服務外包功能主要布局在15km集聚圈,即外高橋保稅區、張江金融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周浦中國電信信息產業園區、漕河涇高科技園區等功能區。
第二,以國際航運中心為升級目標,強化航運服務能力。2010年后以浦東外高橋港、洋山港為主的上海港集裝箱量已位列全球首位,但全球航運交易融資、海事保險、海事仲裁等關鍵環節仍然掌控在倫敦等國際航運中心③。根據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經驗,航運生產和運輸量往往伴隨制造業的轉移而變化,而航運資源配置能力卻可以長時間保持穩定甚至強化,從航運運輸中心升級為航運服務中心正是浦東新區未來方向。為此,浦東新區航運運輸的重點應由外高橋港向條件更好的洋山港轉移,洋山港區重點發展保稅物流、中介代理等口岸服務功能。外高橋應逐步弱化港口運輸職能,全面向國際貿易、航運服務轉型升級。而航運融資和交易仲裁等高端服務功能則結合陸家嘴金融中心布局。
第三,以國際貿易、創新與消費中心為轉型目標,引領上海創新發展。所謂創新型經濟,其基本特征是經濟增長由主要靠物質投入(資本、勞動、土地)推動轉向創新(知識、技術、制度)驅動(洪銀興,2009),因而其關鍵在于創新人才、機制及環境。而浦東新區長期以來已積累了全國領先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未來關鍵在于培育高水平創新環境。從美國硅谷的經驗表明,創新環境不僅需要公平高效的政策機制、開放包容的創業氛圍等,也需要高水平的服務設施、高品質的生活質量,這要求金橋、張江等工業區必須從生產主導向創新服務轉型。另一方面,浦東新區的綜合保稅區、金融貿易區、世博園區等對外開放先行區,以及國際領先的空港海港所帶來的巨大客流物流,則形成發展國際貿易的巨大優勢,促進外高橋地區轉型、世博會園區后續利用。最后,迪斯尼和世博會則為浦東新區帶來發展國際消費中心的重大機遇,迪斯尼作為消費娛樂文化的國際代表品牌,2010世博會作為世界最新科技和文化交流窗口,兩者在空間上結合浦東國際空港,將發揮對消費服務業的強大拉動效應。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浦東新區未來的轉型目標,很大程度取決于三大開發區、國際空港海港等戰略性地區的發展方向與定位,而這也是歷次規劃與研究的爭議焦點,需要進行重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