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外高橋保稅區被列為上海外高橋國際貿易示范區,目前已成為浦東乃至上海的對外貿易窗口,著重發展國際商品展示、流通、交易等功能,逐步納入中心城區整體發展。
1990年代成立的外高橋、金橋、張江等開發區是浦東的產業主戰場,目前生產總值、稅收約占全區50%左右。其中,陸家嘴及綜保區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60%,金橋及張江開發區的工業產值占全區45%。經過多年開發以后,三大開發區已經從初期的外圍遠郊,納入上海中心城區(外環內)范圍,園區用地普遍緊缺,綜合成本不斷上升,制造企業逐步外遷。從空間經濟角度分析,三大開發區應納入中心城區,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培育新興服務功能,而原有生產職能,則應根據空間資源與產業價值匹配的原則,調整布局到外圍低成本地區或臨港集聚布局。
第一,外高橋綜合保稅區向貿易轉型。外高橋綜合保稅區是全國第一個保稅區,也是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目前,外高橋保稅區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港區深水岸線基本用完,運能潛力有限。作為港口集疏運交通、城市交通、區域過境交通的交接點,外高橋的交通問題非常突出。外高橋保稅區依靠港口運能增量的外延式發展模式遇到極大的阻力,必須轉變發展路徑,對園區的產業功能進行置換。實際上,外高橋已經在不斷謀求變化。2008年外高橋第三產業主營收入超過6000億元,2007年外高橋保稅市場交易額超過工業產值,保稅市場交易額與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110%。與此同時外高橋進出口額占原浦東的比重逐年上升,從2000年的29.91%上升2008年的45%。2009年,外高橋保稅區被列為上海外高橋國際貿易示范區,目前已成為浦東乃至上海的對外貿易窗口,著重發展國際商品展示、流通、交易等功能,逐步納入中心城區整體發展。
第二,金橋出口加工區向商務轉型。金橋開發區的傳統優勢產業是汽車、家用電器業。近年來吸引投資上升最快的是生產性服務業和電子信息業,而下降最快的是家用電器、汽車等制造業,這些行業正通過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等方式進行轉型調整,更加注重研發孵化和生產管理環節,部分生產職能已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工業區轉移。從園區建設來看,金橋正積極向生產性服務業轉型,目前已規劃建設三期生產性服務業園區,2006年被命名為上海金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2007年被命名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上海示范區。金橋未來將從傳統工業園向以商務辦公和生產服務為主的商務園區乃至城區轉型。
第三,張江高科技園區向創新轉型。從1999年8月上海“聚焦張江”的戰略決策以來,張江高科逐步明確了園區以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集中體現創新創業的主體功能。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張江在集成電路技術、核心電子器件、重大新藥創制三大領域的技術創新優勢明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上海的比重分別為58.33%,70.97%和58.24%。2008年園區專利授權數占到原浦東新區的40%。同時文化創意在主營業務收入中增速最快,達到28.6%④。從發展路徑可以看出,張江高科一直定位為上海的高科技園區和創新服務的主要載體。隨著張江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張江的創新服務作用還將得到進一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