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創意產業的重要意義,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推出了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在空間范疇主要是放松管制甚至制定特殊政策,允許乃至鼓勵創意產業在一些空間地域的發展與集聚,譬如美國著名的SOHU區就經歷了從放松空間管制到制定鼓勵政策的轉變過程(S.Tiesdell,2006)。
冠以“創意”之名的如創意產業、創意經濟、創意城市、創意產業園區或者集聚區(以下簡稱“創業產業園區”)等,已經成為跨專業且廣為大眾認知的概念,盡管在內涵上都有些模糊籠統且存在明顯爭議,創意仍被普遍認為是引領地方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新興因素。在國內,近年來的理論研究層面已經涌現出大量文獻,實踐經驗層面上也出現了大量的“創意產業園區”,甚至被作為推進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政策措施。
總體上,盡管有研究認為現代意義亡的創業產業集聚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期的紐約格林威治村(Creenwich Village),但官方層面上將創意與產業經濟相聯系,公認始于1998年英國布萊爾政府工作報告。該報告不僅首次提及“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概念,而且明確提出應以其為導向增強英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力。創意產業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由此迅速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文化、科技相融合的產物,也由此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創新能力、經濟活力和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著名的創意經濟學者佛羅里達(2006)更將其提升到階段性時代發展的高度,認為“繼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和服務業經濟時代之后,創意經濟將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經濟,并將引領世界經濟社會向創意時代過渡。”
由于創意產業的重要意義,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推出了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在空間范疇主要是放松管制甚至制定特殊政策,允許乃至鼓勵創意產業在一些空間地域的發展與集聚,譬如美國著名的SOHU區就經歷了從放松空間管制到制定鼓勵政策的轉變過程(S.Tiesdell,2006)。在國內,除了宏觀區域層面上的引導性政策,作為常見的地方性空間范疇促進措施,就是正在各地涌現的各類獲批發展的創意產業園區,特別是上海、北京等地,更因城市地位、發展較早,并且出現了一些頗具美譽度的明星“創意產業集聚區”而頗受關注。周靈雁,等(2006)、諸大建,等(2007)、劉強(2007)、肖雁飛等(2007)、耿斌(2007)、姚瑤(2009)、褚勁風(2009)等的有關研究,已經分別從發展動力、發展階段、發展類型模式、空間特征等角度,不同程度地解析了上海創意產業園區及其發展。在前述研究基礎上,筆者將以上海前四批市屬創意產業園區為對象,系統剖析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及總體空間特征,以期進一步推進有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