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前后,全球的經濟發生了重大改變,其多邊貿易體制也面臨著重大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于11月6日舉行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論壇暨2013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顧問委員會年會以“WTO—多邊貿易制度的新趨勢與新發展”為主題展開了討論。
自貿區對全球貿易制度的作用
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理事長兼總裁王新奎在當天的演講中提出了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的三大改變。除了因各個主要貿易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而帶給多邊貿易體制變革的壓力之外,他表示,全球的價值鏈亦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智能化的制造和數字化服務高度融合的情況下,原有消費型的互聯網逐步向工業型的互聯網發展,而且出現了一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商業創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下,大量的中小企業甚至投資者個人都具備了進行跨國經營和跨國生產的能力。這兩大變化使得“現在全球的投資規則談判就取代了原來貿易規則的談判,成為全球規則談判的焦點”。大量走向全球經營和生產的中小企業和投資者個人也需要一個高標準的投資環境。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已經開始走上了對外投資的道路,其規模和增長的速度前所未有。而新興國家也產生了參與全球投資規則制定過程中的迫切要求。
在王新奎看來,上述的三大變化促使新一屆的中國政府和領導層做出了重大決策:利用全球投資規則的形成過程,通過積極的參與來推動我國國內的投資體制改革。而這項工作的突破口就是上海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王新奎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經濟特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和所謂的自由貿易園區。作為一個特殊監管的區域,自貿區具有三大特點和轉變:第一,從過去往往針對制造業投資便利化和貨物貿易便利化的貿易園區轉變為以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業為重點關注對象。而服務業的投資問題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也是今后多邊貿易體制要解決的難題;第二,從過去以特殊政策為依據的特殊監管區域轉變為“將來可復制和可推廣的”政策,“凡是不可復制、不可推廣的政策,不在自貿區里實施”;第三,從過去往往給予優惠政策到如今要求在這個區域里形成一個國際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更強調公平競爭,而不強調優惠政策”。
對應自貿區的特點和變化,王新奎也將自貿區的任務概括為了三點:第一,轉變政府的職能,重點改革政府對投資的管理機制,減少事前的審批,加強事中和事后的監管;第二,擴大服務業開放,而這一問題需要通過全球的多邊、雙邊或區域性的談判。另外也需要先改革外資整合管理的體制,在六大服務部門改革外商投資準入的管理體制;第三,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其中的核心即金融制度的創新。
在演講中,王新奎強調,自貿區的三大任務都是技術性的改革,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長期的過程。對于全球投資規則的內涵,目前我國也還缺乏了解。因此,作為一個標桿事件,自貿區也將對全球貿易制度的新趨勢和新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區域貿易體制是WTO的補充
近期,包括TT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等新區域貿易協定在內的談判頻繁舉行。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也受到了影響。
香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學術研究副總裁羅柏年表示,區域貿易協定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強化工具,但是否會對多邊貿易體制產生負面影響還不得而知。他提出:“可能會帶來這樣一種后果,那就是會把多邊貿易體制排除在外。”在他看來,在WTO的內部,如果各國在談判當中受到的政治影響因素太多,無疑是對談判不利的。而政治因素也正是多邊貿易體制的障礙。
在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外,羅柏年也表示,如果區域貿易協定可以促進貿易的開放,那么它也會帶來紅利。但需要把這些積極的貿易優惠統一起來,更好的加入到多邊貿易的協定當中。
羅柏年指出,有些人認為,各種區域性的貿易協議替代了WTO協議,這是一個錯誤的評判。“他們只是加強跟補充了WTO的協議,而不是替代了WTO的協議。但是WTO如果要參與這一個進程的話,WTO也必須要做出他的反映:采取行動。”羅柏年表示。
商務部條法司副司長楊國華則認為,現在的自貿區談判如此蓬勃的發展,可能是在為未來的多變化做準備。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