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上證“國際板”遲遲未能推出,場外市場“國際板”已開始先行探索。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有望年內在自貿區推出國際化企業股權交易投融資平臺,這意味著自貿區內外雙向投資即將實現自由流通。
昨日,上海股交中心總經理張云峰稱:“包括規則在內的制度設計基本上已經完成,但技術系統還需要進一步論證。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具備可操作性了,在年內完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張云峰表示,該國際化平臺可以實現境內外企業都可以在此掛牌;同時,這些掛牌企業也可以直接獲得境內外資本股權融資。這樣的形態實際上就是國際板的形態,但會嚴格在38號文(《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的框架內執行,不會有公開發行和連續競價交易,等到時機成熟,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該國際化平臺將進行循序漸進地發展。
“掛牌這方面的創新力度并不算大,真正具有國際板形態的那種業務,仍需要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可兌換和有能夠真正發揮市場資源再配置功能的產品。”張云峰表示。
張云峰同時稱,這個在自貿區設立的場外市場“國際板”,其掛牌上市的標準是分層次、多元化的,成熟型企業、成長性企業和初創性企業三類企業都在規劃的范圍中。但范圍很寬并不意味著門檻低,由于面向國際,同樣是初創型企業的掛牌,在自貿區平臺的要求要比中小企業股權報價系統(Q板)更高。這并不是指對企業的注冊資本金、規模和盈利水平有硬性要求,而是對企業的規范性、成長性和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性有清晰嚴格的要求。
而在即將披露的方案中,還包括上海股交中心張江平臺和自貿區平臺的對接條款,只要技術系統能夠有效提供跨市場的統一登記結算,也不排除企業兩邊同時掛牌的可能性。
張云峰稱,上海股交中心今年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建立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為此,上海股交中心將會有四個舉措:第一是LP份額交易;第二是順應公司法的修改,對設立股份公司的注冊資本和認繳資本的要求都有所降低,將有新的形態的市場來進行對接;第三是繼續大力推廣并購重組;第四是做和地方政府債有直接關聯性的衍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