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具有制度上的先行優勢。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推出和實施了許多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作為民營企業大省,一直以驚人的經濟增長速度令國人刮目相看。但隨著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國際市場急劇萎縮,浙江民營制造業原有的“小產品、低成本、大市場、區域化、專業化”的經營優勢正在減弱,如何適應環境變化,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已成為民營制造業企業在新的環境下生存、發展的關鍵。浙江民營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市場化程度高,反應靈敏
浙江民營企業創業起步早,對于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很敏感。從經營和運行機制看,企業主擁有完全獨立的經濟自主權和決策權,經濟活動以市場為導向,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它們在市場經濟規律的支配下,利用競爭、供求、價格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在經濟運行過程中能夠較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情況,力求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二)形成了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為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
浙江民營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最大產業環境特色就是專業分工和產業集群。盛世豪(2002)的研究表明,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特色產業為主體、網絡結構為支撐的產業群是浙江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大特色。這種產業組織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基礎上,是區域性柔性生產組織。它既可以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機制靈活、分工協作、反應靈敏等優勢,同時通過網絡結構和區域集聚,產業群內部的企業之間可以實現信息共享、技術學習、創新互動等,使同一區域內企業和機構之間能夠更好地合作和信任。
(三)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浙江省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具有制度上的先行優勢。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推出和實施了許多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吳添祖、鄒鋼(2001)總結出浙江經濟的活力來自于企業不斷追求、可持續創新的發展機制。這種機制是在制度創新先行的前提下,由企業內部不竭的創新動力所驅動,采取了以低成本組合創新要素的創新組織形式,并在地方政府“積極的無為和超前的有為”的創新環境中得到有力的鼓勵、支持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