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階段,農業既要承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的歷史重任,又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
項目來源:2011年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民生調研協作攻關”專項課題“優化農產品流通促進價格合理化對策研究——以杭州市為例”(編號2011XN28);2011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杭州市農產品流通方式轉變的緊迫性及其途徑研究”(編號:C11GL32)。
現代農業實質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應用水平,現代工業技術及其裝備水平,現代管理技術及其管理水平、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及其加工水平、現代農產品流通技術及其營銷水平為基礎的產供銷相結合、貿工農一體化的、高效率與高效益的科技創新產業[1]。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現代農業的目標依然沒有實現,我國依然還沒有進入現代農業階段[2]。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階段,農業既要承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的歷史重任,又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
整體來看,一些矛盾還很突出:一是“人增地減”導致農產品的供應減少與農產品剛性需求的矛盾;二是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矛盾;三是農業比較效益降低與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的矛盾;四是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的壓力與保持農產品市場價格穩定的矛盾。
黨的十七大以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專門就發展現代農業做出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要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方針。圍繞上述思想,結合地方經濟特點,對地方農業發展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