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金州新區是2014年度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試點地區之一。早在2014年2月,金州新區就按著國家、省、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要求,對涉及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19個街道、134個村進行了摸底調查。同時制定了《金州新區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方案》,但在工作中遇到了新問題。
權屬管理不清,農民“見縫插針”
大魏家一直是金州新區農業增收、農民致富排名靠前的街道,這片依山靠海的丘陵山地,先后獲得了“遼寧省百強鄉鎮”、“遼寧省文化先進鄉鎮”等多項榮譽稱號。可就是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摸底調查工作中,這個“大連市文明鄉鎮”遇到了很大的麻煩。
日前,大魏家街道副主任姜成洋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情況時說:“誰都知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是件好事,它關系到千家萬戶。可現在的農村工作實在是不好做,稍不小心,就會被誤解為行政不作為。”
姜成洋主管農業,他介紹在確權過程中,有以下幾種情況:經過幾輪土地承包經營權更迭,村里臺賬不清楚,核實、證明卻找不到人;當年為了建項目,有一些土地通過村里集中從農戶手里收上來后,經營權證、土地臺賬沒變更;百姓之間的土地糾紛,當年的土地通過村里或個人就進行流轉,但村里登記臺賬、經營權證、承包合同等都沒有變更;部分村民實際種植土地面積大于登記面積,希望借助新一輪確權登記加以確認。
姜成洋說,有的農民正是利用村里的“老人不在,新人不清楚”這個空檔來爭取自己的“利益”,這使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工作進行緩慢。
動遷,積累的隱性糾紛不斷
大魏家街道金龍村有850戶,1680人,是矛盾比較突出的一個村。究其原因是前幾年因修建“渤海大道”,有2.4公里要穿過這個村的轄區,因而占用138戶村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連土生土長的金龍村副書記鞠文理直搖頭說:“農民的工作不好做”。
鞠文理說,農戶“掙”得了土地,就是掙得了錢。最具代表性的矛盾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實施后,把那些好地、孬地均分給個人。當時因為有農業稅,有的人就把那些不好的地,給了有騾馬的農戶種。合同有的簽了,有的沒簽。等后來,土地值錢了,特別是修“渤海大道”動遷的這個問題,就想要回土地。
金州新區大魏家街道農辦負責人孫東旭很形象地給記者講了一個例子:1984年第一輪土地承包后,甲家有塊6畝的地沒有種,撂荒后土地被乙家占用。后來乙家由種玉米改為種果樹。產生糾紛后,乙家也沒把地倒出來還給甲家。到1999年,村里簽訂二輪土地承包合同時,不知道為啥就沒有包括這塊地,甲家原來的8畝地,只剩下2畝。但是當時誰也沒有表示異議。可是十年后甲家對這塊6畝的土地提出異議,產生糾紛。由于合同上只有2畝地,村委會已找不到一輪承包時的臺賬。甲家自己也沒有任何證據,只有證人。
鞠文理說,按照原則和慣例,村委會和街道對這塊地無法調解,只能走司法程序由法院調解。“而法院則要求街道出具調解意見方可立案。可土地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街道自然不能給出調解意見。到最后只能由村委會出調解意見并據實說明情況。類似這類的事情很多。”
希望出臺細則
由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牽扯到社會穩定這個“敏感”的話題,使得大魏家街道在工作中異常小心謹慎。
在分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為啥這樣難”的時候,姜成洋說出了他自己的觀點:在1984年、1999年這兩輪土地承包過程中,有一些村干部對農村承包政策操作不規范,落實不到位,以至出現了“有地無證、有證無臺賬”等尷尬局面。“等到現在要找他們核實的時候,當年的村干部很多人都已經去世了。這是出現很多糾紛的主要誘因。”
姜成洋說:“農村現在之所以產生糾紛、發生矛盾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因為在幾輪土地流轉過程中,種田效益比較低,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以至土地轉讓給別人都是口頭協議。現在看到國家重視農業了,都搶著要地。特別是有一部分人,明擺著沒有理,卻哭鬧著要地;其次是在土地承包期間,由于法律意識淡薄,隨便找個人來做個見證就算協議達成了,沒有到村委會辦理臺賬變更,也使得經營權界定難度很大。”
“現在,街道除了要正面宣傳外,整個試點登記工作的全過程都透明公開。對出現糾紛要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原則,積極穩妥調解處理。另外,國家是否能針對地方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給出一個指導性意見或上級部門給出一個細則也很關鍵。”姜成洋擔心,“否則等到來年土地確權全面鋪開,將更加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