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第一大省的湖南,農民不僅有著傳統的油茶種植習慣,而且優質的土壤、氣侯和環境也非常有利于油茶的種植和生長。但目前我國茶油行業面臨不少困難,劉翔浩代表介紹,由于茶油產業發展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受困于資金壓力,行業發展有一定的瓶頸。
“油茶歷來是群眾食油和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由于長期粗放生產管理方式的制約,缺少產業化組織帶動,沒有實行標準化生產,產品市場開發力度不夠,以致油茶優勢種植沒有充分實現。”劉翔浩說到。
為此,劉翔浩代表建議把茶油產業列入國家精準扶貧專項項目。劉翔浩代表表示,茶油產業潛力巨大,并且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已經種植多年,這類地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少數民族分布相對集中的區域。通過國家扶持,不但能夠發展山區經濟,解決山區群眾增收問題,也通過這種產業扶貧方式加大油茶種植規模,建立集約化生產方式。
他表示,茶油產業不僅僅給農民增收,還關系到國家糧油安全。劉翔浩代表解釋稱,目前我國每年油料進口比例達69%,而如果按照農業局曾出臺的文件,到2009-2020年茶油發展達到300噸,那么我國的油料進口量就可以降低到50%以下,回歸到50%的安全的警戒線以內。
在訪談中,劉翔浩代表還建議以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來助推茶油行業,“例如按照公司加資金,加農戶,或者加合作社的模式,種植大戶就只管種,種植當中需要技術有技術幫助,需要資金有銀行貸款幫助,需要種苗,公司就能夠提供優質的種苗保證種植,農戶種100畝地,公司進行收購保證農民的收益。我們企業作為一個中間環節,希望能夠解決下游銷售、上游種植的銜接問題。”
劉翔浩代表指出,國家提出“互聯網+”,用電商平臺打通到農村,直接跟農戶對接。“什么價格,質量,一目了然,消費者也能看得清楚,下游的農民也很清楚,哪個價格高,非常清楚,這是全產業鏈一種好的思路。”
除了茶油產業自身面臨的挑戰外,劉翔浩代表指出,我國茶油產業發展遲緩,與長期以來人們對茶油認知僅僅停留在自產自用和宣傳上的不到位有直接關系。他表示,油茶不僅營養價值非常高,從醫學角度來講,它還有助于降三高、抗癌等是天然的保健品。同時,在韓國,茶油不僅是媽媽、外婆、奶奶這些家庭主婦們最喜歡的食用油,而且是孕婦們首選的食用油。劉翔浩代表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加大茶油的示范推廣力度,開拓茶油產業的海外市場。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