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短短十數年,從“邊緣”躍升為“支柱”。近年來,環保利好政策頻傳。業內紛紛熱議,隨著相關配套政策后期的進一步落地,環保產業有望掀起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全球氣溫上升、霧霾鎖城、環境承壓,如此背景之下,環保行業迎來井噴發展之勢。
環保產業到底有多火?看看新三板就知道!
隨著近期注冊暫停、戰略新興板從“十三五”規劃中刪除等利好不斷出現后,新三板交易開始有所升溫。據公開資料,僅在2016年一季度,已有超過60家與環保相關的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來自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公開消息稱,除了有已上市的環保企業,更有為數眾多的企業正在申辦中。
助推傳統經濟“騰籠換鳥”
近年來,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措施,并新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用硬措施應對環境保護的硬挑戰。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指出,“環境保護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加速推進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公開統計數據顯示,通過污染治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標準引導、產業調整、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措施,2015年,中國化學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了12.9%、18.5%。此外,中國的酸雨面積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整體趨好,2015年首批實施新環保法的地區,PM2.5下降13.1%。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在現階段面臨的環境問題更加復雜。黃潤秋解釋道,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產業結構由低端向中高端過渡,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有利于降低單位產值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另外一方面,我國產業結構偏“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特別突出。
而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業界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爭議不斷。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上任一年多以來,不下5次在公開場合論述過二者之間的關系。
“我們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認為環保和發展是對立的,所以今天開場我就講了,它不是對立的。還有部分人認為環保是包袱,抓環保就會影響GDP,就會影響發展,存在著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的問題。”陳吉寧在2016年全國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只有讓那些污染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給好的企業留出發展的空間。
環保行業的春天來臨
值此暖風頻吹之際,中國的環保行業似乎迎來了最好的時代。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新環保法、環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從多個方面吸引社會力量共同改善環境質量。
沒錯,這意味著環保產業迎來了春天,但并不是所有環保企業的春天。有行業觀察家甚至斷言,“5年內將有大批環保企業死亡。”迎著風口,為什么反而大量企業會面臨生存困境?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要回溯到中國環保市場誕生之初。最早在“誰污染誰治理”的思路下,“治污需求”本身并不同于消費者為自己購物買單的經濟邏輯,法律和行政部門的處罰力量扮演了重要的推手,因此污染企業的治污意愿并不高。而且,所有治污費用也將成為產品的成本,更多的環保投入將使產品喪失價格優勢,也壓制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
前些年“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引入,是為了推進專業技術在治污中的運用,但由于缺少追求治污效果的“消費者”,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果。實際上,中國環保企業之間也沒有拉開太多的技術差距,環保產業一直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許多進入環保的企業,更多是依賴地方保護,而并非是依靠技術上的卓越追求、市場的精準定位,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這些商業競爭力而存活下來,實際上是鉆了市場和執法的空子。
這類企業的“生存方式”已然成為了行業進步的阻力。今年“兩會”,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提交的四個提案中,就有一個專門針對惡性競爭問題,同時它還在媒體見面會上發布了《環境商會呼吁業內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倡議書》,希望維護行業健康的競爭機制。
“從整個行業來看,九成企業為年收入不足千萬、人數不到50人的小企業。”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介紹說。只有少數有實力、有理想的企業,才不斷追求技術進步和企業升級。但隨著環保產業被視為經濟下行趨勢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難覓投資方向的資本巨頭躍躍欲試,讓環保行業幾乎要開始面對全社會精英的競爭,許多曾經可以渾水摸魚的企業必然難以存活。
大型企業跑步前進
而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顯著變化,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并購整合明顯加速。
對于大型并購頻繁發生,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表示,在海外的并購活動,“有些我們也參與了,但出于成本上的考慮,最終沒有中標。有些中國企業中標了,我覺得可能各家企業的情況不太一樣,可能別人認為成本不高,而我們認為成本高了。或者別人的著眼點不在于成本,在于其他方面。”
另外一個顯著變化則是,大型國企也開始加快進入這一領域。據不完全統計,葛洲壩(集團2015年1月投資大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股權;中國石化2015年8月在湖北設立旗下惟一一家節能環保工程公司。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研究報告顯示,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冶集團、徐工集團、中國鐵建、中國建投等,都開始跨界布局節能環保產業。
王小康認為,大型國企涌入節能環保產業存在很多原因,“有些企業是因為自己所在的領域出現萎縮,為了生存發展,不得不尋找新的發展領域,自然而然關注到了節能環保產業”。不過,王小康不太贊成的是,那些“沒有技術,沒有專業隊伍的企業進入節能環保這個陌生領域。有些企業可能是有點錢,但是也要小心謹慎,既不要給自己帶來經營風險,也不要讓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成本增加”。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也表示:“中國經濟正處于轉軌時期,很多大型企業都需要尋找新的利潤支撐點或者新的業務,因為到目前為止很多行業的發展基本上“熄火”了,而節能環保大有可為。”
趙笠鈞則告誡,對那些主業并非節能環保的企業來說,“單純的資本財務型投資,不利于環保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需求,大量資本進入容易形成產業過熱的局面。”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行業并購整合案例多達120起,涉及交易金額超過400億元。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