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賣車,傳統汽車公司已經開始扎堆投資打車軟件。在汽車公司在找未來的最近一兩年時間里,這類投資變得愈發頻繁。
汽車科技市場的投資總額和交易次數變化
此外,還有一批創業公司盯上了智能汽車。它們的目標也挺明確,就算沒法在留在這個市場里,被汽車公司買走也是不錯的出路。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創業公司想在智能汽車領域做點什么。即便是競爭對手如云的打車服務和自動駕駛。
今年 3 月,通用花 10 億美元收購了 Cruise 。從去年年底起,Comma.ai 就不遺余力地引起伊隆·馬斯克的注意,也是希望自己被特斯拉買走,或者成為其供應商。同時,它還拿到 a16z 2 億美元的投資。
另外, NuTonomy 這種背后政府研發資金支持的項目,也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活得不錯。部分新加坡機場的接駁車已經換成了它們家的無人車。
除了這些市場經常見諸媒體頭條的部分之外,還有一些創業公司盯上了智能汽車更技術的部分。它們很難包攬整體需求,大部分是通過提供某項專業技能來為大公司提高效率和省錢。比如,Google 無人車頭頂那個 8 萬多美元的激光雷達實在太貴了。而一家叫做 Quanergy 的公司聲稱要在 2018 年將單個激光雷達的成本降至 100 美元左右。
它想到了算法先預測可能出現的障礙物,再做激光掃描的做法。這比起實時全景掃描節省能量,對硬件要求也沒那么高。
在拿到世界最大汽車零件商之一德爾福的戰略投資前,2014 年 Quanergy A 輪融資高達 3000 萬美元。
類似的公司還有做電池管理系統的 envia、試圖節省電機成本的 ePower。
與此同時,LaddarTech 和 Trilumina 分別試圖用 LED 燈光和紅外線替代激光,完成實景掃描測繪。這兩家迅速降低了“激光”雷達的成本。
第三類公司,是做汽車公司不太擅長的技術死角。
如今汽車聯網已經不是新概念,很多車企都公布了測量車距、預測信號燈等等技術。但到底怎么做到實時數據傳輸和分析?郊區和城區如何部署網絡?像 Viniam 、Savari 等科技創業公司在處理這些細節。
盡管特斯拉一直聲稱自己的汽車除非物理進入,電機不會被他人控制。但聯網之后,一些黑客只要不到半小時就能操縱一輛汽車。
隨之而來的網絡攻擊威脅,最近還催生了一些專注于智能汽車網絡的創業公司,比如 Karamba 和 Argus Cyber。
從資本市場來看,汽車科技相關的投資多數都停留在初期,金額也不算大。至少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他們試一試之余,還都挺謹慎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