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巨大的環保藍海市場(暫且稱為藍海),吸引了眾多行業內外企業的關注。除了它自身稱為“朝陽產業”的巨大吸引力之外,大環境的變遷也是不可磨滅的推動因素。
中國房地產產業,在逐步結束資源型暴利時代的時候,各大重工鋼鐵企業,在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方針的時候,傳統道橋等總包企業,在基建項目逐漸普及,國內、國際環保市場需求劇增的時候,均把目光投到了環保產業。
尤其是目前,中國能源行業在供給端幾乎陷入了“全面過剩”的“魔咒”:電力過剩、煤炭過剩、天然氣過剩、煉油過剩……大公司過去十年在生產端的大規模擴張遭遇到了經濟增長緩慢的強烈阻擊,國內GDP十年內成持續下降態勢,行業傳統生態和公司傳統的發展戰略都遭到了巨大的挑戰。
投資并購拉動產業轉型
非環保產業進入環保市場最快的方法就是并購環保資產。主要的案例包括做精密機械設備的寶馨科技并購友智科技、做餐飲的湘鄂情并購中昱環保等。有著雄厚資本的大型國企進入環保市場時更是聲勢浩大。
2015年1月,葛洲壩集團率先吹響了當年國企進軍環保市場的“號角”,投資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的股權。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凱丹水務的資產實際已欲賣數年,有企業與其談判多年未果,葛洲壩集團能實現收購必定是價格較高,能滿足凱丹水務的要求。可見,國企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
2015年8月,中國石化首家節能環保工程公司在湖北成立,這是中石化唯一的節能環保工程公司、節能環保政策研究及技術支持中心。就在當月,中國中車與江蘇常熟、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其中,中國中車公司投資10億元在常熟建立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生產及研發基地。
此外,中冶集團、徐工集團、中國鐵建、中國建投等一大批國企也在環保市場上積極謀求發展。
大型央企的進入,在給自身帶來產業轉型的同時,也給環保市場注入了大批資金,而資本正是環保市場的短板,這可以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彌補財政投入之不足。據環保部門測算,落實氣十條和水十條,每年需投資約2萬億,而各級財政只能提供10%~15%的資金,其余85%~90%資金需要社會資本進入。
這一舉措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
首先,央企合作傾向于找央企內部完成。據《能源》雜志報道,在2004-2006年,華電集團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電廠調研,結果顯示集團下面三分之二的環保設施都未有效利用,有的設備是貼牌,有的甚至是一堆廢鐵,有的由于運維不到位無法使用。而這些項目多是華電集團下屬的環保分公司所做。
其次,這批看似成功轉型為環保企業的公司,實際沒有核心技術,實質仍是工程公司,在未來的環保領域競爭中,也許能靠資本運作獲得利潤增長,但其是否能給市場帶來真正的良性發展,仍有待觀察。
原因在于,環保項目的業主多為政府,在企業與政府就價格妥協方面,擁有資本的企業更敢大步向前邁。比如曾發生的垃圾焚燒項目低價中標、甚至中標價格遠低于測算成本的事件,引發業界普遍擔憂。
向鄰近產業轉型
與環保鄰近的產業不少,比如電力行業,脫硫脫硝除塵系統作為電廠的一部份被電力企業所熟知。再比如生產制造業,其產生的垃圾往往和危廢或污水處理相關聯。還比如,機械設備制造和產品供貨,這些企業往往都是環保企業的下游供應商。
向鄰近產業轉型的企業往往是民營資本,一般來說他們沒有大國企般的強大資本做后臺,但優勢是擁有相關產業經驗,下述企業的成功轉型將為您的發展策略提供借鑒。
成功轉型的盈峰環境,其前身是浙江上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風機行業的第一家上市企業,一直以來,公司的風機業務運用在核電、軌道交通、工業石化等領域。基于看好環保產業的發展潛力,盈峰環境此前通過推出應用于脫硫、脫硝、污水處理市場的風機,逐步接觸環保產業,并在2015年完成戰略轉型。為適應未來發展規劃及經營發展需要,公司于2016年3月2日更名為盈峰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常青集團以燃氣具起家,曾是業內有名的“閥門大王”,也是國內最大的燃氣具出口廠商之一。在燃氣具板塊為公司轉型奠定資金基礎之后,公司把目光投向了與熱能相關的領域,如垃圾焚燒和生物質發電。目前已在環保領域打拼10年,其環保板塊業績比傳統制造業更勝一籌。2015年廚電產品營業額比上一年增長 9.58%,而環保產業增長了48.37%。
金鑼肉粒多的廣告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我說“人家早就進入環保水處理行業了”,您就不知道了吧。這火腿腸和污水處理怎么就搭上線了呢?他們也是 “向鄰近產業轉型”的典范。主因在于肉制品加工生產線需要大量的生產用水,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生產廢水。由于這種緊密的聯系性,把環保水處理產業納入企業發展規劃就再合適不過了。目前金鑼已經形成了水處理系統、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和污水處理設備生產三大業務單元。
破局
傳統行業要想破局成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清自身定位。傳統行業往往是重資產行業,如鋼鐵、建筑、房地產、制造業等,存在著回報率慢、適應率低,但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如果自身具有工程建設能力、設備制造能力,那么抓住市場,直接與環保輕資產企業合作,如擁有核心技術的環保企業,或設計咨詢企業,可以從環保項目開發切入,直接通過項目建設進入環保行業。
如果是擁有資本的企業,直接并購環保方面的優質資產是比較快捷的途徑。如果上述兩項都不具備,而是像金鑼那樣的快消業,那就需要找準自身的優劣勢,利用自身的行業相關性,發展配套環保產業。
二、摸清行業趨勢。環保行業看似蛋糕很大,氣、水、土十條又相繼出爐,政府重視度日益增高,但某些區域的飽和度也日趨明顯。例如無論是污水、垃圾處理,還是脫硫脫硝除塵,國內處理率或裝機容量均已達到90%左右,這就是為何各大專業的環保企業開始開拓村鎮市場、國際市場的主因。
三、找準合作伙伴。“門外漢”進入一個新領域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技術、不懂商業模式。環保行業不像賣設備、不像建房子、不像修公路,可以干完活就坐著收錢,它除了前期資本、技術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后期的運維、服務。環保項目多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長期項目,這些項目是否能穩定運行,是否能持續環保達標都是影響民生和企業自身聲譽和發展的大事。
因此在前期,“門外漢”和怎樣的企業合作,和怎樣的企業聯姻,或者如何培養自己的專業團隊都需極其慎重的考慮和選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