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為何會選擇房地產作為主業?其實原因很簡單,“當時,剛剛經歷過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地產的暴跌讓很多人不敢涉足房地產業,但是國家對于福利分 房政策的取消,讓我們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另外,保利多少有點兒錢,融資能力強,還有一些土地,這都是比較優勢。房地產是辛苦活,風里來雨里去,我們的 員工相當一部分是軍隊轉業的,能夠干這些艱苦的活,同時執行力很強。”保利房地產部總經理韓清濤如此解釋。
業內專家指出:“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脫離時代,首先是國家30年改革開放高速增長,房地產行業的高速增長。其中,最近有兩個高潮保利都趕上了,可以說很幸運。”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GDP總量達到51.9萬億元,而全國房地產業總簽約額達到6.4萬億元,這樣看來,房地產業占國家GDP總量應在10%左右。
“占GDP 10%的產業還不是支柱產業嗎?房地產業還帶動上下游相關幾十個產業,數百個行業的發展,還有工業地產、商業地產、文化地產,有幾千萬就業人口。”陳洪生說。
根據保利地產年報顯示:在金融危機肆虐,房地產業最艱難的2008年,保利地產新拓展項目12個,新增土地儲備594萬平方米,2008年底土地儲備數比上年同期凈增189萬平方米,而且這些項目均以底價獲得。這為保利在2009、2010年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問及陳洪生保利為何敢于在2008年出手拿地?陳洪生的答案并不復雜:“保利把房地產作為一個主業來發展,不是去投機,我們看好整個房地產業在過去 和未來的若干年,起碼10年的長足發展。市場的需求非常大,盡管可能會有一些波浪,但總體仍會繼續發展,一線城市我們都進入了,二三線城市在逐漸進入。保 利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大規模城鎮化的發展。”
雖然土地是房地產企業的主要生產資料,但是保利仍然在國家宏觀調控之下,扮演了一家央企應該做的“角色”,為了不當地王,保利主動放棄了包括北京萬柳地塊、廣州亞運城在內的多塊“好地”。
時過境遷,面對越來越嚴厲的國家調控政策,比如“新國五條”的出臺,房地產業的前景似乎不太樂觀。
面對《英才》記者的疑惑,陳洪生依然看好市場前景:“市場的規律不會因為調控而發生根本改變,因此我們不太注重調控政策對短期的影響。如果那樣,畏 首畏尾就沒法發展,我們不是一家小型房地產公司,不存僥幸心理。包括這次‘國五條’頒布以后,我們內部并沒有驚慌失措,仍會按照計劃推進,特別是剛需項 目,這是我們近幾年的主要產品,在任何情況下,剛需都是存在的。”
睿信致成管理咨詢董事總經理郝炬也同意陳洪生的看法,他告訴《英才》記者:“首先,與歐美不同,中國的城鎮化還在過程中,新一屆領導班子也明確提出 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其次,中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收入有依賴。政府沒說打壓房地產,只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現在的問題是,一部分地區房價上 漲過快,另一部分地區供應量過大。所以,市場的分化很難用有沒有泡沫來說清楚。”
2008-2012年,保利的地產業務銷售額五年內增長了5倍,年復合增長率約為55%,而對未來,保利的地產業務還能維持如此高速的增長嗎?
陳洪生認為增長還將持續,但是對于未來的增長目標不應有過高的預期,他更希望保利地產獲得更持久、更長遠的發展。
而對于房地產業的“暴利”說,陳并不同意:“房地產暴利的時代在幾年前就已經過去了,作為一個產業,它終將會回歸一個正常的盈利水平。”
對于保利地產的資金鏈,陳洪生說:“房地產企業好像有錢,實際上是拿不出現錢來的,賣了房子馬上就去買地,買了地馬上蓋,蓋完了又去賣,多少錢都不 多。保利的地產業務有3300多億的總資產,貸款1200多億,仍然不夠啊。保利在發展房地產業初期的時候,就是勒緊褲腰帶,把除了房地產之外的業務全部 壓縮了,這也是轉型期的一個痛苦。人家本來準備要去做點兒什么事,你不讓他做,他不高興啊,賺不著錢,就沒業績,面上無光。只是保利從上到下的決心一旦下 了以后,執行力很強,如果說成功,這或許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我們高度重視資金風險,一直在控制負債率。”
2006年保利地產上市,開盤融資雖然只有20億元,但是打通了融資渠道,獲得了寶貴的發展資金,至今保利地產的負債率仍然在可控范圍之內。保利地產和保利置業境內外兩個上市公司,不僅打通了境內的融資渠道,也打通了境外的融資渠道。
“通過保利地產和保利置業兩個上市平臺的支撐,我們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2012年達到1.96%。”韓清濤告訴《英才》記者。
“雖然房地產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但是央企具備兩大優勢,第一是融資優勢,央企資金成本低,融資能力強。第二是綜合優勢,地方政府希望開發商在地 產開發的同時,能夠給地方經濟帶來更多的好處,而央企可以在其他產業給地方經濟以支持。”所以郝炬認為: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將會在業內發揮更大的影響 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