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種做法在港口電廠也是通行的,上海一貿易商表示,現在5500大卡動力煤很難賣出去,開始轉做4800到4500大卡動力煤,他說這是因為很多電廠進口海外高熱量煤,再買一些國內低熱量煤摻著燒,降低成本。
嚴峻的市場形勢讓煤炭開始出現停產、減產現象。據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全國原煤產量同比下降2.8%,其中5月份下降6.3%。
中國行業咨詢網顯示,主要產煤省區的減產集中在地方鄉鎮煤礦,1-5月份,內蒙古鄉鎮煤礦原煤產量同比減少11188萬噸,大幅下降58.3%;1-4月份,山西省地方煤礦原煤產量同比減少750萬噸,下降8.5%。
中國行業咨詢網分析師認為,地方煤礦原煤產量下降一定程度上是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的結果,但也與其資源成本較高、市場銷售穩定性差、抗風險能力較低等因素有關。
幾無復產空間
由于煤炭銷售遭遇瓶頸,很多之前整合過的煤礦遭遇復工難題。雖然山西全省煤炭礦井總數已經由2598座減少到1000多座,整合成效很大,但實際上很多煤礦在整合后并未復產。
潞安環能董秘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以潞安集團和潞安環能名義整合的煤礦共計100余個,整合之后剩下50多個煤礦,但是自整合之后過去2年多了,很多煤礦還沒有復產。
不過,當記者查閱潞安環能2012年報時發現,其中提出的2013年度產能目標是3500萬噸,與2012年的計劃目標相同,年報還顯示,潞安環能在2012年并未完成3500萬噸的產能計劃,年底全部復產之說略顯矛盾。
事實上,控制煤炭產能目前已經成為山西、內蒙古等煤炭主產區的目標,2012年山西煤炭產量為9.13億噸,而山西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年產能目標則是10億噸。按照產能計劃,山西省頂多還有不到9000萬噸的煤炭增量空間。
身在朔州的韓科長告訴記者,朔州當地的煤礦被中煤、大同煤業以及陽泉煤業分別整合,以前有230多座煤礦,整合后減少到現在的63座,現在的復產量只有4000多萬噸,如果全部復產至少要8000萬噸,而如果整個山西省被整合的煤礦都能復產的話,按符合法定產能計算就不少于4億噸。
據了解,目前山西大型煤業集團選擇復工的煤礦都是產能在200萬噸-300萬噸及以上的,產能在90萬噸-200萬噸左右的基本是先保留著,復工的煤礦約為1/5左右。
煤炭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也讓復產的前景黯淡。根據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披露的數據,國內39家煤炭上市公司2012年盈利能力明顯下降,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均創5年最低,33家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增長率為負值,33家凈利潤增長率為負值,占全部煤炭上市公司85%。
而2013年一季度,煤企利潤繼續下滑。神華凈利110.65億元,同比降1.3%;中煤能源凈利16.55億元,同比降37.8%;大同煤業歸屬于公司股東凈虧損為2.99億元,本部虧損4.49億元。
艱難的整頓之路
礦井數量大減,留下的復工空間又十分有限,尚在生產的又遭遇庫存過高困境,煤價仍跌跌不休……盡管這一切都和經濟環境不景氣分不開,但山西煤礦國有化整頓之路,還是由此平添了坎坷。
業內人士分析煤炭行業的出路時稱,要解決復產難題和銷售窘境,需要從成本維護和轉型兩方面考慮。
事實上,整合煤礦付出的大量資金至今還未回本。據了解,早在2010年,潞安集團就為整合煤礦支付了補償金57億元,在過去的2年半的時間里,包括技術改造、基礎設施建設、人工維護等更是長期資金投入。
此外,整合煤礦還造成了人員成本上升。韓科長曾參與整合過一個煤礦,他發現沒整合前這個煤礦不到100人,整合后員工達到300多人,“除了以前的員工,還有一些有關系的人進去找工作的。”
國家能源局則提出了煤炭從燃料向原料方向改變的舉措,不久前國家發改委通過了13個新型煤化工項目的審批,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專家指出,重啟煤化工項目的作用在于消化過剩煤炭產能,延長煤炭產品產業鏈。
聯合金屬網煤焦部經理穆文鑫對本報記者表示,煤化工項目需要向深加工方向發展,此外中小企業難以有所作為。
他表示,諸如中國神華等大型煤企已經布局了初級煤化工市場,所以一些中小企業再布局初級煤化工行業顯然沒有任何意義,以后要往深加工方面延伸,例如將焦油繼續加工可以生產30多種產品,但同時也需要30多種設備,資金需求巨大,如果之前沒有基礎,從頭開始布局對中小企業來說是無法承受的。
更何況,一些中小煤炭企業在融資貸款方面還遭到了冷遇。一家內蒙古煤礦老板告訴記者,現在只有國企、央企兼并民營煤礦的事,像自己的煤礦如果不同意國家收購,就會面臨被關停的風險,同時銀行業開始表態下半年不會再續貸,加上現在的形勢不好,如果繼續這種狀況,“財務總監都要跳槽到朝陽行業去了。”
煤炭行業專家李朝林對本報記者稱,整合后的煤炭行業主體基本上都是國企、央企,這樣的行業是沒有競爭的行業,越是這樣,越不利于煤炭行業復蘇。
這和穆文鑫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煤炭整合后的企業比沒整合前的產能、規模還大,地方政府為了完成經濟發展目標,保證就業,還必須保證當地的企業規模,“現在更需要依靠市場倒逼企業,等到企業不能維持下去再自動退出市場。”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