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增長空間巨大
“受相關政策扶持,以及工業轉型升級的帶動,我國機器人產業近兩年迎來高速發展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說,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54%,兩倍于全球增幅。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2996臺,同比增長21.7%。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497臺,增幅為19.9%。
即便如此,我國2014年的機器人密度(平均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保有量)只有36,僅為全球平均水平62的近一半,與2014年韓國478、德國292的機器人密度,更是相去甚遠。
“制造業只是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領域之一,醫療、國防安全、服務生活領域將催生出數萬億美元的機器人市場。”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說。
“‘十三五’是決定我國機器人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我國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從《規劃》確定的具體目標看,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其中六軸及以上機器人達到5萬臺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要培育3家以上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達到8萬小時;智能機器人實現創新應用。機器人用關鍵零部件在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中實現批量應用,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重點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
工業與服務機器人并重
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發展并重,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一個重要的政策導向。“十三五”時期,將推進工業機器人向中高端邁進,促進服務機器人向更廣領域發展。從以往來看,相對于服務機器人,各方面更重視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受相關政策扶持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拉動,工業機器人實現了快速發展,是產業的主力軍。
“服務機器人正處于產業化起步階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表示,目前,我國在科學考察、醫療康復、教育娛樂、家庭服務等領域已經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服務機器人產品并實現應用。就未來發展看,服務機器人的需求來自3個方面:一是在助老、助殘等方面的社會需求很大;二是在救災搶險、航天、海底勘探等國家重大需求方面有用武之地;三是在娛樂、教育、智能家居等方面應用空間廣闊。
為提升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規劃》提出了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健全機器人創新平臺等多項舉措。“十三五”期間,針對智能制造和工業轉型升級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以及智慧生活、現代服務和特殊作業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重點突破制約我國機器人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積極跟蹤機器人未來發展趨勢,提早布局新一代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組建面向全行業的機器人創新中心,打造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載體。
積極補短板 避免產業低端化發展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從市場發展前景上講,“十三五”將是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時期,“市場需求非常大,根據我們的研究,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增至50-60萬臺;服務機器人的市場應用還在探索中,其空間則更為巨大。”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規劃提出,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兩突破”、“三提升”,即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質量可靠性、市場占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機器人生產技術短板明顯。左世全表示,目前中國對五大關鍵零部件的實際掌握能力都有不足,其中加速器、減速器精密度要求不是特別高,電機、控制器、芯片方面穩定性還存在很大問題。
“有技術專家估計,核心零部件上,中國與日本、美國等國差距在15-20年左右。”左世全說。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則表示,要清醒認識機器人產業面臨的新問題:一是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雖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產品還較缺乏。二是部分產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創新能力亟待加強。三是各地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患逐步顯現。四是龍頭企業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問題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五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雖然已經建立,但是機器人的標準、檢測認證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
規劃明確提出,將制定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促進各項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機器人產業向高端化發展,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