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奶粉多批次爆不合格
今年以來,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在實施檢驗檢驗時已經發現了十余批次共計超150噸不合格奶粉產品,并都已依法退貨和銷毀。其中,標簽問題和成分不符合國家標準是這些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名單,來自法國的一款脫脂奶粉和新西蘭的兩款全脂奶粉亞硝酸鹽超標。包括蘇州市佳禾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從法國進口的50噸脫脂奶粉,上海良昊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從新西蘭進口的28噸全脂奶粉,上海英聯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從新西蘭進口的14噸全脂奶粉。
而從新西蘭進口的田園無乳糖牛奶,微生物污染被銷毀;從德國進口的妙卡力士風味發酵乳(含黃桃果粒),違規使用化學物質姜黃素被銷毀;從捷克進口的乳清粉,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被退貨;從荷蘭進口的初生嬰兒配方奶粉1段,月桂酸和肉豆蔻酸總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被退貨;從新西蘭進口的味惠思樂多種口味乳粉,標簽不合格被退貨。這四批產品已經被退貨,共計94.16噸。
國家質檢總局表示,上述不合格食品均是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時發現的,均已依法做退貨、銷毀或改作他用處理,未在國內市場銷售。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業分析師宋亮認為,一方面,前幾年由于乳制品進口門檻低,國外有些地方性的小品牌也想進入利潤高的中國市場,這些產品存在不少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奶粉需求量增加,很多貼牌生產的企業一味加大產量而對質量把控不嚴,造成奶粉混裝不均,在進口檢測時就可能出現某些營養元素不足或者超標。
臨近保質期安全風險增加 進口液態奶存在天生短板
在超市,奶制品臨近保質期加大力度促銷是常態,而進口的“洋牛奶”由于“路途遙遠”需要耗費不短的時間才能上柜銷售,因此更是常常得在臨近保質期前放低身段進行促銷。盡管消費者熱衷以低廉的價格購買進口牛奶,但值得關注的是,“洋牛奶”往往在臨近保質期時,才會“放下身段”。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指出,臨近保質期奶制品的安全風險也會增加。牛奶在所在國檢測大概需要8天~10天,然后從歐美裝船運到中國,快船要35天,正常的要45天。此外,報關還要2周,商檢要15天到1個月。這些時間是硬性規定,沒有一個環節可以省略。所以,不難看見市面上經常有臨近過期的洋牛奶清庫存。以1年保質期的產品為例,到最后3個月風險有可能加大,不排除會出現漲包甚至漏包的情況。
此外,進口牛奶由于運輸周期長,因此普遍采用高溫滅菌法。專家指出,首先,消毒過程中的高溫會損壞牛奶的部分營養;其次,由于這樣生產的牛奶普遍保質期較長,最長能達到1年,存放過程中營養成分還會再次減少。
同時,不少進口牛奶的保質期長達9個月或1年,遠比國產常溫奶的保質期長,這意味著當初殺菌時溫度更高或時間延長。資料顯示,超高溫滅菌奶在加工時,殺菌溫度約135℃—150℃,時間分別為2秒、4秒或6秒。在這種條件下,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變性率均超過九成,維生素C損失率約六成,維生素B損失率約兩成,可溶性鈣損失也較多。
國標面前洋貨遭遇最嚴檢測
業內人士認為,規定的產生主要源自于進入國內的國外乳制品問題發生率上升。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信息,去年1至9月,國家各地檢驗檢疫部門檢出的問題入境洋奶粉總量約140噸,其中一半為嬰幼兒奶粉。常溫奶存在的問題大多是“超過保質期”,而嬰幼兒奶粉、成人奶粉、乳清粉存在的問題則是包括有亞硝酸鹽超標,或蛋白質、維生素等指標不符合我國標準等,其中在嬰兒奶粉中,不乏知名品牌產品。
今年5月1日起,《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乳品進口面臨更嚴格的準入門檻。新規實施后,一罐奶粉需過“五關”后,才能來到消費者手中。這“五關”包括:單證審核關、現場查驗關、標簽審查關、抽樣送檢關、實驗檢測關。
根據新規,質檢總局對向中國出口乳品的國家或地區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和食品安全狀況進行評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乳品方可入境。進口乳品商要向公眾公布乳品種類、產地、品牌等信息,記錄進口乳品的入境檢驗檢疫證明編號、名稱、生產日期或批號、保質期等,記錄保存不少于2年。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對進口乳制品進一步強化管理,越來越多問題洋奶粉將被拒入境。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