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博源基金會成立五周年學術論壇上,圍繞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等問題,與會專家展開激烈討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會上詳述了他關于“中國經濟8%的增速將維持20年”的理論依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清華大學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則從不同角度出發,預計中國經濟未來難現8%以上的增長。
在林毅夫看來,后發優勢是決定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要判斷中國未來是不是還有可能高速經濟增長,最重要判斷后發優勢到底還有多大。
林毅夫引用麥迪遜的數據分析,2008年中國人均收入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為美國當年21%,分別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韓國在1977年,和美國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這種差距之下,日本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長,新加坡有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長。
林毅夫續稱,2008年中國人均收入是6720美元,當時美國是31000美元,假定美國人均收入不增長,中國到11000美元的時候,可能要到2020年。那時候我們人均收入也不過就是美國的30%而已。
“我覺得從2008年以后,中國經濟維持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這絕對不是過高的、樂觀的估計。當然,我講的是潛力,是從后發優勢上所表現出來中國可能增長的潛力,當然,這個前提就是經濟發展必須按照比較優勢才能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必須深化市場體制改革,也必須克服由于人口紅利過早消失,提高人力資源來補充增長的不足等。”林毅夫說。
相較于林毅夫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預期,參加論壇的其他專家則有不同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二戰以后,有幾十個國家先后進入了工業化的進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大部分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劉世錦表示,中國過往高增長主要依托于投資,但是在投資的結構里,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占到了50%左右,制造業投資也較大程度上依賴于上述兩項投資,在既有的技術水平和預算約束條件下,當基礎設施、房地產歷史需求峰值出現時,也就意味著經濟高增長時代的結束。他預計,2015年左右住宅將會達到需求的峰值,而基礎設施峰值早就出現,今后10年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基本上是一個平穩的比例,不會再繼續上升。
“中國經濟將來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到一個中速增長期。當然這樣的轉變需要一個時間,最近兩三年應該是這樣一個轉換期,這個轉換期潛在增長率為7%到8%之間,中速增長將會有一個尋找均衡點的過程。”劉世錦說,如果按照過去先進經濟體的經驗來講,中國未來經濟增速很可能在6%和7%之間,甚至更低一點,從邏輯上來講都是可以解釋的。
清華大學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會有很多,影響潛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學界和決策層對人口因素的認識還不夠。例如,2010年經濟轉型的關口,也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徹底消失的一年。從2012年開始有效生產者增長速度會低于有效消費者的增長速度。他認為,人口老化不僅影響勞動力供給,對消費和整個經濟的活力也有影響,另外,對儲蓄和投資都會有一系列的影響。
“在韓國和日本達到美國人均收入1/5的時候,老人的比例占總人口的4%到6%,他們用了20年的時間,人口老化的程度才達到中國現在人口老化程度。”王豐說,中國從現在開始,老年人口會從8%上升到15%。因此,與以前的日本、韓國相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不同的起跑線,在看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時,要把這個不同的起跑線考慮進來。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