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三、四線城市正逐步分化為兩類:一類是,房地產市場恰好處于快速發展期的三四線城市,這類城市今年繼續保持了穩步發展的步調,從2013年1-5月城市市場成交量來看,晉江、清遠、洛陽、泉州、宜昌等城市同比去年同期市場規模增長都在150%以上,晉江同比增長了221%之多。另一類是個別投資過熱的城市,這類城市由于前幾年開發過剩,今年風險快速積蓄。株洲、惠州、常州等城市1-5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僅增長了10%-20%。
(3) 項目:剛需、改善、投資各類型項目銷售百花齊放
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們認為正常的市場回暖周期應當經歷三個階段:其一,市場筑底之后剛需首先回暖;其二,市場筑底回穩、行情向好之時改善型需求逐漸釋放;其三,市場處于上行趨勢之中時,部分持觀望態度的投資型需求逐漸入市,市場全面回暖。而2012年全年的市場恰好經歷了整個過程,直到去年年底投資型需求逐漸入市之后,年度成交量創歷史最高。
從6月全國典型熱銷項目來看,剛需類產品延續了一直以來火熱的銷售態勢,榮盛花語城開盤銷售300多套面積段在40到73平方米的產品、如東碧桂園開盤當天3小時銷售700套。而產品面積較大的改善型產品也頗為搶手,保利生態城開盤1小時內100套房源即被搶購一空。更值得關注的是,投資型產品的熱銷打開了各檔次項目百花齊放的局面,大連御龍海灣6月10日當天銷售額突破3億元,金茂雪山語更是開盤半小時內全部推售產品即告售罄。
4、 房價指數創新高,重點城市新開盤項目價格呈現普漲
進入2012年下半年之后,隨著市場環境的持續好轉,重點城市房價明顯企穩回升,至2012年底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已與本輪回調前的峰值持平,2013年上半年,指數已連續12個月上漲,且已明顯越過前期高點。
在我們看來,2013年上半年房價上漲的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從企業層面來看,市場良好的銷售情況保證了企業擁有充足的周轉資金,企業沒有降價跑量的動力。然后,從供應方面來看,市場持續性的回暖使得企業庫存逐漸減少,供應的暫時性短缺使得市場偏向賣方市場,企業沒有降價的必要。最后,從需求方面來看,市場的持續回暖增強了消費者信心,持觀望態度的至今逐漸入市,需求的旺盛也成為了高房價的推手。
5、 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量價齊升,地王項目層出不窮
(1)成交: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全面升暖,三、四線城市相對平穩
今年以來,房企拿地策略發生細微轉變,與之相對應,土地市場也呈冷熱不均現狀,一、二線城市相較三、四線城市的熱度更高一些。從具體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土地成交量價漲幅顯著,而三、四線城市表現相對平穩一些。
在市場回暖期,一線城市土地價值尤為凸顯,該類城市在上半年的土地成交金額同比提升181%,樓板價提升73%,遠遠超出其他城市。二線城市土地成交量價增長幅度也較為顯著,分別同比提升了37%及77%,這類城市地價相對穩定,供應充足,企業關注度較高。由于企業前幾年在三、四線城市的投入較大,而這類城市內需不足、經濟水平較低,整體利潤空間不高,因而今年房企在這類城市的拿地量增幅最低。
土地市場除了量價齊升以外,高溢價地塊、地王項目不斷出現,尤其是4、5月份開始,以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年內地王紀錄不斷被刷新,而這些地王得主大多為中小型房企,如福州泰禾、北京世紀鴻、北大資源等等。去年年底,龍頭房企掀起拿地熱潮,土地熱度迅速飆升,但中小型房企由于資金實力及品牌等方面略有不足,難以與典型房企抗衡,錯過了拿地時機。今年以來,房地產資金環境較為寬松,部分資金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發起了對土地資源的爭奪,否則可能出現無項目可賣的尷尬。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