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共同努力,全行業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實現了速度、規模和效益的有機統一,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2010年,保險業保費收入達到1.45萬億元,是2005年的2.7倍,總資產突破5萬億元,是2005年的3.2倍。保險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我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興保險大國。“十一五”時期的五年,是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明顯增強的五年,是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的五年,是監管體系日益健全、監管能力逐步提升的五年,是服務功能更加強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五年,是市場安全穩健運行、風險得到有效防范的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值得珍惜。
“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環境繼續深刻變化,不確定因素增多。綜合判斷保險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階段性特征,既有難得機遇,也存在嚴峻挑戰,保險業將進入一個較快發展與矛盾凸顯并存的新階段。從國際環境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監管面臨改革與重構,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將持續加強,我國作為新興保險大國可以尋求更多發展和參與的機會。從國內環境看,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將在較長時間內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態勢。社會財富和居民財富不斷積累,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保險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創新社會風險管理、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人民群眾養老、醫療等方面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同時,應當清醒看到,由于我國保險業起步晚、基礎差,保險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覆蓋面不寬,功能作用發揮不充分;粗放經營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市場秩序不規范、銷售誤導和理賠難等問題依然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素質專業人才匱乏等。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加快解決發展中的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下大氣力推進保險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全面轉型升級、科學發展。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保險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作為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準確把握保險市場運行規律,充分發揮功能作用,實現科學發展。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防范化解風險為保障,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創新,加強改善監管,更加注重拓寬服務領域,更加注重保護被保險人利益,大力提升保險業綜合競爭能力、服務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開創保險業發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期間,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科學發展是解決保險市場所有問題的關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推動保險業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堅持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民生和維護保險消費者利益作為加快轉變保險業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為基礎,緊密圍繞國家建設新農村、擴大內需、建設創新型國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積極拓寬保險服務領域,挖掘保險服務潛力,擴大保險覆蓋面。緊密圍繞國家改善民生目標,積極探索服務“三農”、參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公共管理創新的新途徑和新形式。維護保險消費者利益,把消費者對保險的認可度、滿意度做為衡量服務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準。
版權聲明